上帝在但以理书2章预告了四国的兴旺盛衰,但是但以理的预言不止于此,通过但以理书7章详细描述的关于这四国的内容和历史事件令人吃惊。 四个诡异的大兽 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头一个大兽 头一个大兽的特征: 像狮子、有鹰的翅膀 兽的翅膀被拔去 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第一兽是但以理书2章中用精金比喻的巴比伦。狮子是百兽之王,鹰是苍穹之王。这两者的合并意味着巴比伦非常强大。当时的巴比伦在政治、经济、社会、建筑等各方面超乎万国。 但那灿烂的荣耀并没有持续多久。 “兽的翅膀被拔去,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这是巴比伦将衰退的预言。没有翅膀的鹰不再是穹苍之王,用两脚站立的狮子只是在马戏团里取悦人心,不再是百兽之王。 第二兽 第二兽的特征: 如熊 旁跨而坐 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 这第二兽是但以理书2章里出现的比喻银的国——玛代·波斯。又称“黄金城”的巴比伦城市是以三重墙围绕的坚不可摧的要塞。幼发拉底河在巴比伦都城面前形成了自然屏障。能穿透这堵城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情。但是, 玛代·波斯联合军攻破了这道层层壁垒。 波斯军队开始在城市的北面和东面挖掘壕沟,将幼发拉底河的河水都向着附近的一大片沼泽地引。这片沼泽地原先是巴比伦人为了泄洪而引水形成的一个人工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片人工湖渐渐荒废成为沼泽地,这时又成为了波斯军队挖壕沟泄洪的最好蓄水池。由于此地不在巴比伦城的视距范围内,工程又多在夜间进行,所以巴比伦城内的守军一直浑然不觉。 在巴比伦城的宗教节日,守军和市民在美食和酒精的帮助下进入欢乐不眠夜之时,波斯军队打通了壕沟与幼发拉底河的河道。随着水位的急速下降,居鲁士也分兵两路进攻城市,从他们没有设立封锁区的那段河道钻入城墙之内。这瞬间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巴比伦帝国的最后一瞬间。 曾是联盟之国的玛代·波斯帝国成了世界性的新生帝国。波斯帝国在各方面都领先于玛代帝国。《圣经》将这些特点记载为‘熊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意味着玛代·波斯帝国将征服周边三国,实际上的确征服了巴比伦、吕底亚、埃及。 第三兽 第三兽的特征: 如豹 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 有四个头 第三兽表象的是但以理2章出现的比喻铜的希腊帝国。豹在地上是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一旦加速,可达到120km/h,加上圣经预言它有鸟的四个翅膀。 如同脚不沾地的飞快的速度,亚历山大大帝从马其顿到印度,征服多个地区才不过8年的时间。亚历山大年25岁开始征服,征服了两万里领土建立了大帝国,当时的年龄才33岁。记录希腊帝国为‘飞快的豹和它的四个翅膀’真是拍案叫绝的描述。 拥有如此伟大国家的一国君主也避免不了圣经所预定的命运。准备浸入阿拉伯的亚历山大突然因发热(推测是疟疾)而病倒,享年33岁,公元前323年6月10日逝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三个大陆-欧洲、非洲、印度,并向世上传播欧洲文物,出身于欧洲的,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因英年早逝,没能定下后嗣,他麾下的将军们为建立自己的王国开始互相争斗。继承王位的战争中,亚历山大的遗孀和他儿子被杀害,他的王国在数十年后,在他麾下的四位大将军而分裂为四国,就是卡山德、利西马科斯、托勒密、塞琉古。正如“兽有四个翅膀”的预言。 第四兽 第四兽的特征: 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 有大铁牙、吞吃嚼碎 头有十角 这第四国非常有趣,但以理比先前的大兽更仔细观察这大兽。它有一个特征就是有大铁牙和十角。世上没有如此奇异的兽。预言此兽“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这种国家在全世界是唯一的罗马帝国。但以理2章里将罗马帝国比喻为铁的国家。罗马帝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韧劲有足、有组织的军队而闻名于世。有哪个国家能打败该国呢?当然没有。所以圣经预言它将会自然地分裂。 有趣的是,历史在按照圣经所预言的成就。罗马没有被某个帝国征服而被分裂为十个国家。由于日耳曼族的大迁徒(公元375年 –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边疆地区陷入混乱,最终分裂为十国。但以理书2章的大神像的十个脚指和但以理书7章的十角, 意味着罗马帝国将分裂为十国。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帝国分裂为十国的唯有罗马。 十角中长出的一个小角 小角的特征: 十角中连根拔出三角 的确令人惊奇,历史的展开在见证《圣经》的细小的预言都是事实,都在现实成就。十国中有三国在历史中消声无迹,历史书中再也找不到这些国家,黑如莱在493年,汪达尔在534年,东哥特在538年。《圣经》的预言一句都不露空,都照此成就了,真是神秘莫测。 通过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记载的《圣经-但以理书》的预言,查看了历经1000年的帝国历史。不相信圣经的人们主张但以理书是在后世所写的,但是像《死海古卷》等考古学证据在证明《圣经-但以理书》是在相关时代所写的确凿的证据。
罗马天主教、十字军,还有宗教裁判
罗马帝国,成为基督教帝国 初期基督教由使徒们竭力传教,教势发展到整个罗马帝国。在罗马,基督徒们对崇拜皇帝等违反圣经教诲的行为不服,这成了罗马皇帝的眼中钉。从尼罗皇帝时期开始的基督教迫害零星发生了约300年。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君士坦丁一世)根据多神教传统颁布了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合法宗教的敕令。这就是“米兰敕令”。325年在尼西亚公会议召集主教重新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 君士坦丁将公认基督教为罗马的正式宗教,给予教会许多优惠,包括豁免神职人员的税,赠送礼物等。一般认为君士坦丁的改教和此等措施是政治手段,但毫无疑问,这最终成了基督教更加强盛的跳板。 基督教在获得宗教自由的同时,吸取了异教文化而逐渐变质,并且在主教之间围绕首席权问题发生争执。受权的最终权力由罗马教会(罗马天主教)的教皇控制。授予特殊地位的教皇便开始行驶强大的权力。不过,上级圣职的主教叙任权则由罗马帝国皇帝叙任。罗马教会也不例外由皇帝任命教皇。这导致了皇帝介入政治权力,买卖神职等混乱局面。教皇的最大任务是摆脱世俗权力的控制,回收皇帝的叙任权。 绝对掌权者—教皇 卡诺莎之辱 1073年,被立为教皇的格利高利7世向皇帝提出主教叙任权进行协商。皇帝对此置若罔闻,教皇立即革除追随皇帝的主教,在1076年召集宗教会议,决定废黜皇帝之位。 1077年1月冒着风雪严寒,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外,有一男子赤脚跪地三天三夜。只穿毛织的外衣,向教皇“忏悔罪过”的这一男子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 当时是最高掌权者的这二人,教皇与皇帝之间对叙任权有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争斗。处于被废黜皇帝之位的亨利四世 ,迫使亲自到卡诺莎向教皇请罪求恕,得到教皇赦罪后,并重新找回王位(卡诺莎之辱)。这起奇异事件成为显示教皇绝对权力的一种象征,就是当时教皇的权势凌驾于万国国家权力之上,在天底下无人能敌教皇。 十字军东征 1095年,当时的欧洲因占领土地而持续的战争不堪重负。新教皇乌尔巴诺二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为结束在欧洲持续的内乱,并为基督教的名义而开战。他提出要夺回落入在伊斯兰手中的基督教的象征耶路撒冷,欧洲人都对此表示赞成。贵族和农民们为了战争立刻聚集了起来,这就是十字军东征的开端。 1096年春天,以农民组成的约有5万名的军兵(农民十字军)开始向通往耶路撒冷的关口君士坦丁堡行军。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发生了悲剧,出征不久,他们中有不少的反犹太主义者,数千名的犹太人被十字军屠杀。这只不过是开始。没有太大的准备而远征的十字军开始缺少粮食和军需品,到处大肆掳掠。十字军变成了恐怖和憎恶的对象,一些军队被愤怒的村民杀害。剩下的军队虽到达君士坦丁堡,却立即被土耳其军队屠杀。最初的十字军遭惨败,教皇随即否认此事与十字军有关联。 3年后的1099年7月,由第二次骑士团组成的十字军终于攻陷耶路撒冷城,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在城中大规模地抢劫和屠杀,残酷的场面可谓是触目惊心。关于城中穆斯林和犹太人被屠杀的数量,历史记载并不详细,据穆斯林的记载大概有7-10万人。 十字军头目写给教皇的信中说:“他骑马走过尸体狼藉的地方,血染马腿到膝。街上到处可见成堆的头、手和脚,尸体腐臭持续数月。” 1202年,耶路撒冷再次被穆斯林所控制。教宗英诺森三世试图重新找回在穆斯林统治之下的耶路撒冷,并再次发动了十字军运动,但长达百年持续的战争中欧洲人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少数的骑士团响应。 十字军不仅给基督教史留下了一块不可抹去的令人羞耻的“伤痕”,还留下了对基督教的憎恶和仇视,同时,也不可否认对欧洲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欧洲人初次因十字军融合了起来,显示了欧洲人的真面目。以此为契机,欧洲最终成了世界的主要权力。掳掠了阿拉伯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拜占庭帝国的经济财富,确立了贸易的新系统。故此,罗马天主教积累了很多财富。高耸的铁塔,如同雄鹰展翅翱翔一样的意大利的锡耶纳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法国巴黎的诺特丹大教堂、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教堂等庄严雄伟的大教堂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宗教裁判 “异端”——这是一个令人联想起恶魔形象的可怕的词汇。令人惋惜的是,当时强力反对罗马天主教,并选择节俭贫穷生活的人被打上了异端的烙印,教宗英诺森三世决定铲除异端。教皇委员会所属的军队立即出动寻找异端,一经发现,就立即处决。这一运动起源于法国,最终是法国人对法国人,基督徒对基督徒的抗争,是同族之间的血战。 被定为异端的人只有在放弃自己的信念和死亡之间选择其一。这无异于一把双刃剑。1231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为了更加确实地铲除异端的根,想出了一个新法子。那就是声名狼藉的、对人类以及罗马天主教留不可磨灭污点的“宗教裁判所”。而且,那是基督徒们遭遇的最可怕、最残忍的恐怖空间。 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 西班牙曾一度在西欧是最宽容的国家。据说,当时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共同生活,彼此间即使结婚了也不介意对方的宗教。况且,西班牙是伊斯兰共同体存在的唯一一个西欧国家。 但是,情况发生了巨变,女王伊莎贝拉想要创建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为此她选择了基督教。 居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被迫改信天主教,不然只能离开西班牙。结果,许多犹太人选择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长的古国西班牙,开始了遥远的航程。反之,留在西班牙改宗为天主教的犹太人也不少。 不幸,宗教裁判开始后,最先蒙难丧生的就是他们。犹太人离开西班牙不到十年,穆斯林也被迫做出艰难抉择,不是改信天主教就是流亡国外,在此过程中,许多穆斯林被提到宗教裁判。就这样开始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是最残忍又可怕的酷刑,处决方法臭名昭著,经200年以上的时间里,在宗教裁判执行的死刑大约有32000件。结果,西班牙在16世纪初终于确立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Continue Reading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还有新教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具有“再出生”,“新生”之意。在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的许多学者和艺术家们以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哲学、艺术、科学为理想,使这些复兴,并创造新文化,意大利就是其运动的中心。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米开朗基罗足足花了4年的时间绘制的西斯廷纳教堂天顶画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留给后代的伟大的杰作。 欧洲文艺复兴和西班牙伊斯兰 直到公元1000年,当时的西欧虽有两个出色的文化——伊斯兰和拜占庭,但始终未能摆脱原始社会。但西班牙却不同,在受伊斯兰统治期间,西班牙繁荣昌盛。被称为“摩尔人”的伊斯兰人把古代希腊文化保存得较好,如数学、天文学、植物学、历史、哲学等。到伊斯兰中心地西班牙旅游的周边欧洲国家的修道士和基督徒们重新发现了时尚的古代希腊文化,便把它传播到整个欧洲。通过伊斯兰学者重新发现它的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就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欧洲人的焦点转向周边世界的外在观察提供了基础,对当时兴起的科学赋予了许多意义。特别是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医学复兴 在列奥纳多 ·达芬奇和安德烈·维萨里等科学家的努力下,长期以来受宗教影响而被禁止的解剖学得以长足发展 。随着解刨学的发展,外科也认定为科学,最早结合化学和医学的帕拉塞尔苏斯的努力为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 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确信地球是固定的,太阳绕着固定的地球转动。在安东尼·列文虎克最初发现显微镜之前,谁都不知道细菌世界。在威廉·哈维测量心脏搏动和计算血量之前,没有人知道血液在我们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当时在基督教价值的名义下,天主教会和国家为了抑制科学发展,经常一起合作。像伽利略·伽利雷这样的著名的科学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科学价值,因为他们受到了酷刑和死亡的威胁。15世纪中叶,在德国一个小镇上出现了一项改变历史的创新技术。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近代活字印刷术,印刷并推广了许多书籍,最初印刷的书籍中还有《圣经》。总的来说,这起到了新教教徒们促进宗教改革的作用。 两个革命—技术革命和宗教改革如何卷入到这段历史中? 1526年,英国的威廉·廷代尔首次将新约圣经翻译成简洁的英文版。人们这才轻易地读起圣经。但是,这种文明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当时,圣经只有拉丁语,读圣经是受过特殊教育的神职人员的特权。直到《圣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人们才开始容易地读起《圣经》,这意味着垄断知识的罗马教会已终结。这给罗马教会造成了威胁。最终,翻译英语《新约圣经》的廷代尔判“异端”的罪名,最后被处以绞刑,他的尸体被焚烧于火刑柱上。即便如此,已经刮起了变化的风潮。所谓的宗教改革者们开始对抗天主教会的矛盾。这即是对天主教会的直接威胁。 宗教改革以前的情况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蔓延物质主义,对教会财政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贵族和富人占据高位。一个人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职位。例如,身为圣职者,同时可以担任银行员。因此,即使疏忽教会职责,也会得到原谅。作为圣职人员不负责任,不尽守职责。当时,德国美因茨的大主教积极奖励贩卖赎罪符,以支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费用。赎罪劵是一种用钱买下救赎的行为。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在德国,有一个人用德语翻译了《圣经》。他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517年10月31日,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写了一篇《九十五条论纲》,指责天主教会的弊端,并将反对赎罪券的辩论提纲张贴在维滕贝格大学附属教会大门上。 这一行事成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并组建了被称为新教徒的激进的新分支。路德仔细观察天主教会,越观察越发现太多的腐败、矛盾和错误。路德从1514年开始出版了一系列严厉批评天主教会的书籍,最终称教皇为“敌基督”。 这也不足为奇。路德被开除教籍。但是改革运动已经开始兴起,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到1530年,新教的宗教改革席卷了整个西欧。一夜之间,数十万人断绝了与罗马天主教的渊源,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此后,像加尔文这样的改革派继承了路德的改革。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路德的宗教改革? 路德的思想恰好于当时的时代氛围非常吻合。罗马天主教似乎对许多普通的基督徒漠不关心,对普通的基督徒来说,罗马天主教似乎是一个腐败的权力集团。并且,当时是近代社会形成的时期,也是历史上空前的西方文明形成的时期。古登堡创新印刷术的普及促进了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积累了新知识,开始怀疑他们曾经信任又重视的传统宗教思想。16世纪初,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当普通人认为自己的力量微弱时,提倡只有通过信仰和圣经才能得到拯救的路德主张成了他们生活的生力军。而且,这种思想布下了西方世界最强烈的理念之一“个人主义”。 当新教的宗教改革对抗天主教会的权力时,新兴国家的统治者也开始与新的宗教改革者结盟,对抗天主教的权威。可以说,罗马天主教和国家之间展开的特殊纷争是从英格兰的亨利国王时期开始的。 英国国教“圣公会”的诞生秘闻 亨利八世VS教皇克雷芒七世 亨利八世与阿拉贡人凯瑟琳结婚,两人育有一女。亨利非常渴望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于是他与怀上自己孩子的另一个女人安妮·博林秘密结婚。为了不让即将出生的孩子成为私生子,合法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他只能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离婚。这是违反天主教会法律的行为。亨利恳切地向教皇呼吁离婚, 但是教皇拒绝了他的请求,也不承认他和安妮·博林的秘密婚姻。亨利八世也并没有退缩。 国王罢免了教皇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亲自任命了大主教。被亨利任命的新大主教立即宣布亨利的第一次婚姻无效,并承认与安妮·博林的婚姻。随即,教皇克雷芒七世将亨利驱逐出教。作为报复,他宣布与罗马天主教彻底决裂,并将英国所有教会置于自己的权限之下。 这就是英国国教”圣公会”的开始。
但以理书2章的预言 – 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梦
尼布甲尼撒王忘却的梦的故事 但以理书第二章中出现得巴比伦(Babylon)是公元前625年左右迦勒底人打败亚述王国后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现今的伊拉克)的首都。 巴比伦是一个显耀高文化水准的都城。城市本身也构建得很好,是以三重城包围的要塞。 每个城墙都是双层的,共垒砌六个防御墙。巴比伦崇拜多神教,城内有许多神庙,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都城中心的金字形神塔。 尼布甲尼撒王忘却的梦的故事 建造固若金汤的堡垒—巴比伦城和和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第二代国王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二世)。现在开始讲述的故事是但以理被巴比伦俘虏,侍从尼布甲尼撒王时期发生的事情。在不相信耶和华上帝的这个地方,但以理先知获得了证明主宰天地之神的机会。 这是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第二年发生的事情。他做了一个梦,梦兆烦乱,却忘记了梦的内容。所以他召唤国中四等智慧人到他跟前解梦,他们是: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要他们将王的梦告诉王。王心想他们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当然讲解过去的梦是小事一桩。 他们却哑口无言,这些人是平时主张能预测未来的人,却不知过去发生的事情,王就开始怀疑他们,他们能预测未来的能力被露底了。王气忿忿地大发列怒,吩咐灭绝巴比伦所有哲士,因此相信上帝的但以理也差点被杀死,但是上帝的谋划是仅通过但以理来讲解王的梦。 但以理如上帝所示,开始讲解王的梦,那梦是关于大神像的内容,是又大又可怕的,类似于人的大神像。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十个脚指是半铁半泥。 可以看出大神像从头到脚由不同的金属组成,越往下金属的强度越坚硬。这是预言越来越强大的的国家将依次出现。 但以理解梦—国家的兴旺盛衰 头是精金的 “王就是那金头” 圣经记录大神像的金头是尼布甲尼撒王统治的巴比伦。如上所提,巴比伦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梦想之国。但是该国也并不是永远的。 胸膛和膀臂是银的 “尼布甲尼撒王以后必另兴一国” 此话是指兴起比巴比伦更刚强的国家征服巴比伦的预言。波斯帝国是征服巴比伦的国家,甚至《圣经》还记载了该国家的名称。但以理8章20节记录为“……就是玛代和波斯王”。公元前539年,巴比伦被居鲁士大帝(居鲁士二世)率领的玛代波斯联合军征服。征服如金的国家巴比伦的玛代波斯就是比精金更坚硬的如银的国家。 肚腹和腰是铜的 “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 越坚硬的金属表象越刚强的国家。查看过去的历史,征服玛代波斯帝国的是哪个国家呢?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的希腊帝国。果然,圣经又预言了该国家的名称,但以理书8:21记录“那公山羊就是希腊王……” 腿是铁的 “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 如铁比铜更坚硬一样,这是预表铁的国家必征服预表铜的希腊帝国的预言。查看过去的历史,征服希腊国家的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很适合“铁之国”之称,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力。 脚和脚指是半铁半泥的 “王既见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 罗马帝国显耀非常强大的力量,但随着日耳曼族的侵略逐渐崩溃,其光荣永不延续。翻阅历史,罗马帝国正好分裂成十个国家:伦巴底,法兰克,勃艮第,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黑如莱,苏维汇,阿勒曼尼,盎格鲁撒克森。 “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 这意味着有强国也有弱国,仔细查看但以理书7章就能确认关于弱国的内容。 “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 许多欧洲领袖们通过各门户的政治婚姻策划联合,但是都没有成功。“拿破仑”曾试图武力来统一欧洲,却失败了。“希特勒”也统治了整个欧洲,试图国家合并,也失败了。令人惊讶的是,“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按照先知但以理的预言,任何欧洲国家都没有合并。尽管在历史上出现的无数人物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欧洲绝对没有统一为一个帝国。当然,将来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按照圣经所预言的历史在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