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通过科学,通过历史也可以证明《圣经》是事实。《圣经》即是记载历史的历史书,又是预言书。研究古代中近东帝国的历史,会发现令人惊奇的事实,就是与圣经的预言一致的历史成就。 《圣经》预言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居鲁士二世)是巴比伦的征服者,并预言上帝选他作为上帝的道具释放犹太民族。即使居鲁士是不认识上帝的外邦国王,却使以色列百姓归回他们的故乡耶路撒冷,并帮助犹太民族重建被巴比伦(新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摧毁的耶路撒冷圣殿。这一历史是学者们也公认的并视为最具戏剧性的圣经预言之一。 世界的征服者—居鲁士 直到公元前300年左右,波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强盛超乎4世纪罗马帝国处于鼎盛时期时的大小和财富。可想而知,当时居鲁士统治的波斯帝国多么强盛。 曾与波斯是同盟国的米底(圣经记为玛代)的统治者阿斯提阿格斯是居鲁士的外祖父,尽管如此,阿斯提阿格斯生怕自己的外孙居鲁士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便决定杀死他。阿斯提阿格斯任命他的忠臣哈尔帕格为该战队将军。 哈尔帕格反而将阿斯提阿格斯的计划向居鲁士禀告,劝他抢先攻击米底。这时,米底贵族中的一部分人属于居鲁士,居鲁士可将贵族们属下的相当数军队利用在战争。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 三年后,波斯征服了小亚洲的吕底亚,便成了地中海沿岸一带的新兴权力,威势逼人,周边国家战战兢兢地看着这无敌征服者的发威。居鲁士征服了伊朗的首都苏萨 (在《圣经》中作“书珊”),但西亚还有巨大的势力,就是巴比伦。 东方传奇,巴比伦 被巴比伦俘虏的犹大 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四大文明摇篮之一,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流域。25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心脏地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城市,就是巴比伦。巴比伦则是古代东方世界的中心,又是历史宝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的残忍又有组织性的军队侵略了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周边国家。 上帝说到犹太民族受羞辱和痛苦的理由是因他们没有听从上帝的话,没有遵守他的律法,得罪了耶和华。(耶利米书44:22~23) 巴比伦的灭亡和末代国王伯沙撒 巴比伦是建造世界七大奇迹“空中花园”而闻名。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os)介绍,巴比伦位于广袤的平原中间,周围是深邃又宽阔的两河流域。整个城市以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横跨在幼发拉底河两岸,以厚25米、高89米的城墙环绕着,有100座铜制城门。巴比伦城是一座铜墙铁壁般的要塞,其威容无人能破。 久而久之,尼布甲尼撒的孙子伯沙撒登基作王。他是一个残忍自私的人,只追求自己的快乐,他的恣意妄为使这个巨大又孤高的巴比伦布满罪恶和邪恶。即将面临灭亡之时,伯沙撒王邀请许多人士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为要彰显他伟大的王位,却茫然不知在城外在发生什么事。 虽然巴比伦城是坚不可摧的要塞,但城外,由居鲁士率领的许多军队早已开始行动,已包围了巴比伦城。居鲁士在巴比伦城外摆阵已有两年,他带动所有人力在河床边上挖掘新的壕沟,成功降低了围绕巴比伦城的河水水位。波斯军队沿着宽阔的河道,向城门进击。 城门一开,波斯军队蜂拥而入,波斯军队趁城内人士享尽宴会时袭击了城市,由于狂欢的嗓音,巴比伦人还没有意识到敌军的陷落,大规模波斯军队的攻势席卷全域,巴比伦人被杀红了眼的入侵者一扫而空,在惨不忍睹的惨叫声中,巴比伦末代国王伯沙撒被死在居鲁士手下,坚信巴比伦帝国将会永存的伯沙撒成了巴比伦的末代国王。 居鲁士的与众不同的行为和其理由 实在很难解释居鲁士打破历代征服者们的方式所行的与众不同的行为。对此问题,历史学家们探讨了许久却没有解开,但是能信服居鲁士的奇特行为的证据竟然记在《圣经》里。 “波斯王居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的口所说的话,就激发波斯王居鲁士的心,使他下诏书通告全国,说:”波斯王居鲁士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上帝已将地上万国赐给我,又委派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去,重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殿,他是在耶路撒冷的上帝;愿上帝与这人同在。”(以斯拉记1:1~3) 居鲁士不是信奉上帝的人,当时波斯帝国的传统是信奉太阳神的琐罗亚斯德教(也叫拜火教)。但是居鲁士没有将以色列作为奴隶,反而相信以色列神的话语释放了他们。不仅如此,还为自己也不信的外邦神“耶和华上帝”甘心献上礼物帮助他们重建圣殿。那么,他怎么能做出如此令人钦佩的事情呢? “耶和华对所膏的居鲁士如此说,他的右手我曾搀扶,使列国降服在他面前,列王的腰带我曾松开,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我要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岖之地。 我必打破铜门,砍断铁闩。我要将暗中的宝物和隐藏的财富赐给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以赛亚书45:1~3) 《圣经》中以赛亚书是在居鲁士征服巴比伦释放以色列的170年前记载的书。居鲁士看到《圣经》的预言后大吃一惊,发现在他还没有出生之前所记录的《圣经》中,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还记载着他将会打败多国,还会攻陷强大的巴比伦的预言。如果你是居鲁士,心情会如何? 到现在为止,居鲁士能成为征服多国的胜者、出色地勇士,这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剧本成就的历史。居鲁士觉悟的就是被巴比伦俘虏的犹太人的上帝为他开阔了一切命运。在他身上还剩下一个预言就是释放以色列民族使他们归回本国后帮助他们重建上帝的圣殿。这就是居鲁士能成为世界第一个发表人权宣言,废除奴隶制度的历史人物的决定性的契机。 证明圣经真实性的古代文物—居鲁士圆柱 世界最早的人权宣言文—居鲁士圆柱 大英博物馆52号室收藏着伊朗的古代历史。这里展示着用粘土制成的圆柱,称“居鲁士圆柱”,又称“居鲁士宪章”。居鲁士圆柱在1879年发现于伊拉克的巴比伦遗址,是以阿卡德语(Akkadian)的古代楔形文字写成。这不是单纯的考古学上的重要宝藏,而是证明圣经是事实的既惊人又神奇的文物。 2500年前,圆柱上刻有他的政治信念、法律和基本政策。刻着他释放了被虏的民族遣返原居地,下令让犹太人重建耶和华的殿,并投入公共资金修复的内容。居鲁士的敕令居然与圣经的内容完全一致。 在发现居鲁士圆柱之前,历史学家们怀疑了有关居鲁士的圣经预言。认为花费劳力作了战,不可能释放俘虏。但圆柱被发现后,这些疑点被彻底洗清,并承认《圣经》是事实。 2010年,对居鲁士圆柱有了新的发现。经确认,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两块粘土是居鲁士圆柱的一部分,与楔形文字版相同的内容。这些土块出于巴比伦南部地区,这意味着居鲁士敕令传到其他主要城市。 居鲁士圆柱碑文被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文,是对宗教和种族自由的倡议书。居鲁士圆柱上刻下的居鲁士大帝的事迹,证明记录释放以色列并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而甘心献礼物的《圣经》是事实的文物之一。 居鲁士,浪漫的人道主义者 居鲁士是第一个人权运动家,甚至被他征服的民族都尊敬他。居鲁士的人道主义信念遍布全球,包括多民族国家“美国”。为唤起居鲁士的人权思想,联合国总部从1977年开始展示着居鲁士圆柱复制品。 居鲁士万没想到自己在漫长岁月里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他在政治方面是奇才,又善于治人。历史学家称他为人本主义者,犹太人称他为弥赛亚。有史以来,如此影响全世界的居鲁士,称他为“大帝”是当之无愧、极少数巨人之一。
圣经
法国大革命,天主教会和教皇权的没落
法国大革命是怎么突然爆发的? 身份制度 18世纪末,欧洲在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主义思想家的主导下,获取了与传统和宗教相对、拥护人权的深奥知识,并迎来文化巨变。中产阶级和印刷品的出现掀起了政治上的启蒙。当时属于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美国宣布独立并发动战争。欧洲国家中最大、最富裕的法国社会仍然维持着以“Ancien Regime (尤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及政治制度)”的三个等级的身份阶层区分。 第一个等级:神职人员(主教和司祭) 第二个等级:贵族 第三个等级:中产阶级、技术人员、农民,公人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向第一、第二等级赋予限权的方式维持了他的统治羁绊,他们是占总人口不到2%的极少数特权阶层,占其余98%的第三等级,即中产阶级、技术人员、农民、工人等2千万平民是被冷落无力地向国王或其他等级纳税。第三等级即使到了荒年,也免不了纳税的的压力,这实际上对每天都饿着肚子的穷人而言是一座大山。 法国国债 还算过得去的法国卷入美国独立战争后,因与英国的长期开战而陷入债务的泥潭中。国王增加国家预算,强行增加税收,以此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一、第二等级因免除纳税,大大加重了第三等级的平民阶层的经济负担。 这种固态情况激起了他们的愤恨,萌发了对天赋人权的看法。“究竟是谁造成了这种情况?”,“他们到底是谁?”,“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威?”等这些问题将整个法国推向了革命的大变革。 天主教会和钱 天主教会拥有法国全部的6%的领土。掌管着学校、医院、大修道院、修道院领地等多部地区。更何况,教会征收税金的同时,还征收农产物的10%的什一税。天主教会的非法敛财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恨。 面包危机 经济危机越大,穷人的负担就越加重,贫穷和变化无常的天气减少了收成量。对1788年的法国人来说“面包”这一词成了生命本身。普通的法国人每天吃两磅面包,因为面包是他们主食,面包的价格波动直接关系人们的切身问题。如果价格翻一番,百姓的生计将遭受直接打击。 但是,由于路易十六的经济政策失败,面包价格暴涨。卖主们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益,把面包积累起来,直到面包价格暴涨为止不卖。结果,一块面包逼近一个月的工资。 爆发法国大革命(1789~1799) 愤怒的巴黎市民袭击军人和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又是关押反对国王政策的政治犯的监狱。 大革命波及全国,封建领主制度被废除了。革命家们高呼天赋人权。1793年,法国大革命达到顶峰,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命丧断头台。这是对不正当统治者的起义,也是反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大革命。天主教会的司祭和修女们也成了革命家们的活靶,革命者们破坏了巴黎圣母院的许多部分,法国神职人员被迫断绝与教皇的关系,礼拜也被迫中止。之后,在1798年发生了历史性事件。 教皇权的衰落 法国革命军向罗马进军,冲破教皇令的防御线, 向庇护六世(Pius Ⅵ)突进。1798年2月10日,拿破仑革命政府的年轻的元帅路易斯·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在意大利各地取得了胜利,并生擒了教皇庇护六世。教皇的权势因此被彻底瓦解 超过千年的时间里,教皇是超越所有世俗权威的最高权力者。教皇的巨大权力说明宗教如何支配了政治、社会、经济全局。威势逼人、权力之大的教皇被一介元帅抓住,这说明教皇的权威已衰落。 年老体弱的教皇庇护六世认知自己被困后深受打击,不久后便生了病。挺住一年的他被法军逮捕,并将其押解回法国囚禁,1799年8月29日,在一度被用作羊圈的废弃建筑中死亡。他的尸体处理得也很惨,直到1800年1月为止一直用酒精进行防腐处理保存,直到1802年才移葬罗马。可以说,这一事件如实地反应了教皇权凄惨的没落。 以为教皇在欧洲的权威已经完全断绝,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统治已经结束。但在1929年,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与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XI)签订拉特兰条约,使梵蒂冈正式成为主权国家。 宗教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了,16世纪,宗教改革者们指出天主教会的错误,呼吁宗教的自由和改革。但现实是,现今的很多新教沿袭着天主教会的宗教惯例。故此,宗教改革尚未结束。
但以理书7章的预言—但以理所作的梦
上帝在但以理书2章预告了四国的兴旺盛衰,但是但以理的预言不止于此,通过但以理书7章详细描述的关于这四国的内容和历史事件令人吃惊。 四个诡异的大兽 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头一个大兽 头一个大兽的特征: 像狮子、有鹰的翅膀 兽的翅膀被拔去 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第一兽是但以理书2章中用精金比喻的巴比伦。狮子是百兽之王,鹰是苍穹之王。这两者的合并意味着巴比伦非常强大。当时的巴比伦在政治、经济、社会、建筑等各方面超乎万国。 但那灿烂的荣耀并没有持续多久。 “兽的翅膀被拔去,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这是巴比伦将衰退的预言。没有翅膀的鹰不再是穹苍之王,用两脚站立的狮子只是在马戏团里取悦人心,不再是百兽之王。 第二兽 第二兽的特征: 如熊 旁跨而坐 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 这第二兽是但以理书2章里出现的比喻银的国——玛代·波斯。又称“黄金城”的巴比伦城市是以三重墙围绕的坚不可摧的要塞。幼发拉底河在巴比伦都城面前形成了自然屏障。能穿透这堵城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情。但是, 玛代·波斯联合军攻破了这道层层壁垒。 波斯军队开始在城市的北面和东面挖掘壕沟,将幼发拉底河的河水都向着附近的一大片沼泽地引。这片沼泽地原先是巴比伦人为了泄洪而引水形成的一个人工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片人工湖渐渐荒废成为沼泽地,这时又成为了波斯军队挖壕沟泄洪的最好蓄水池。由于此地不在巴比伦城的视距范围内,工程又多在夜间进行,所以巴比伦城内的守军一直浑然不觉。 在巴比伦城的宗教节日,守军和市民在美食和酒精的帮助下进入欢乐不眠夜之时,波斯军队打通了壕沟与幼发拉底河的河道。随着水位的急速下降,居鲁士也分兵两路进攻城市,从他们没有设立封锁区的那段河道钻入城墙之内。这瞬间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巴比伦帝国的最后一瞬间。 曾是联盟之国的玛代·波斯帝国成了世界性的新生帝国。波斯帝国在各方面都领先于玛代帝国。《圣经》将这些特点记载为‘熊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意味着玛代·波斯帝国将征服周边三国,实际上的确征服了巴比伦、吕底亚、埃及。 第三兽 第三兽的特征: 如豹 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 有四个头 第三兽表象的是但以理2章出现的比喻铜的希腊帝国。豹在地上是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一旦加速,可达到120km/h,加上圣经预言它有鸟的四个翅膀。 如同脚不沾地的飞快的速度,亚历山大大帝从马其顿到印度,征服多个地区才不过8年的时间。亚历山大年25岁开始征服,征服了两万里领土建立了大帝国,当时的年龄才33岁。记录希腊帝国为‘飞快的豹和它的四个翅膀’真是拍案叫绝的描述。 拥有如此伟大国家的一国君主也避免不了圣经所预定的命运。准备浸入阿拉伯的亚历山大突然因发热(推测是疟疾)而病倒,享年33岁,公元前323年6月10日逝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三个大陆-欧洲、非洲、印度,并向世上传播欧洲文物,出身于欧洲的,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因英年早逝,没能定下后嗣,他麾下的将军们为建立自己的王国开始互相争斗。继承王位的战争中,亚历山大的遗孀和他儿子被杀害,他的王国在数十年后,在他麾下的四位大将军而分裂为四国,就是卡山德、利西马科斯、托勒密、塞琉古。正如“兽有四个翅膀”的预言。 第四兽 第四兽的特征: 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 有大铁牙、吞吃嚼碎 头有十角 这第四国非常有趣,但以理比先前的大兽更仔细观察这大兽。它有一个特征就是有大铁牙和十角。世上没有如此奇异的兽。预言此兽“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这种国家在全世界是唯一的罗马帝国。但以理2章里将罗马帝国比喻为铁的国家。罗马帝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韧劲有足、有组织的军队而闻名于世。有哪个国家能打败该国呢?当然没有。所以圣经预言它将会自然地分裂。 有趣的是,历史在按照圣经所预言的成就。罗马没有被某个帝国征服而被分裂为十个国家。由于日耳曼族的大迁徒(公元375年 –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边疆地区陷入混乱,最终分裂为十国。但以理书2章的大神像的十个脚指和但以理书7章的十角, 意味着罗马帝国将分裂为十国。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帝国分裂为十国的唯有罗马。 十角中长出的一个小角 小角的特征: 十角中连根拔出三角 的确令人惊奇,历史的展开在见证《圣经》的细小的预言都是事实,都在现实成就。十国中有三国在历史中消声无迹,历史书中再也找不到这些国家,黑如莱在493年,汪达尔在534年,东哥特在538年。《圣经》的预言一句都不露空,都照此成就了,真是神秘莫测。 通过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记载的《圣经-但以理书》的预言,查看了历经1000年的帝国历史。不相信圣经的人们主张但以理书是在后世所写的,但是像《死海古卷》等考古学证据在证明《圣经-但以理书》是在相关时代所写的确凿的证据。
罗马天主教、十字军,还有宗教裁判
罗马帝国,成为基督教帝国 初期基督教由使徒们竭力传教,教势发展到整个罗马帝国。在罗马,基督徒们对崇拜皇帝等违反圣经教诲的行为不服,这成了罗马皇帝的眼中钉。从尼罗皇帝时期开始的基督教迫害零星发生了约300年。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君士坦丁一世)根据多神教传统颁布了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合法宗教的敕令。这就是“米兰敕令”。325年在尼西亚公会议召集主教重新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 君士坦丁将公认基督教为罗马的正式宗教,给予教会许多优惠,包括豁免神职人员的税,赠送礼物等。一般认为君士坦丁的改教和此等措施是政治手段,但毫无疑问,这最终成了基督教更加强盛的跳板。 基督教在获得宗教自由的同时,吸取了异教文化而逐渐变质,并且在主教之间围绕首席权问题发生争执。受权的最终权力由罗马教会(罗马天主教)的教皇控制。授予特殊地位的教皇便开始行驶强大的权力。不过,上级圣职的主教叙任权则由罗马帝国皇帝叙任。罗马教会也不例外由皇帝任命教皇。这导致了皇帝介入政治权力,买卖神职等混乱局面。教皇的最大任务是摆脱世俗权力的控制,回收皇帝的叙任权。 绝对掌权者—教皇 卡诺莎之辱 1073年,被立为教皇的格利高利7世向皇帝提出主教叙任权进行协商。皇帝对此置若罔闻,教皇立即革除追随皇帝的主教,在1076年召集宗教会议,决定废黜皇帝之位。 1077年1月冒着风雪严寒,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外,有一男子赤脚跪地三天三夜。只穿毛织的外衣,向教皇“忏悔罪过”的这一男子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 当时是最高掌权者的这二人,教皇与皇帝之间对叙任权有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争斗。处于被废黜皇帝之位的亨利四世 ,迫使亲自到卡诺莎向教皇请罪求恕,得到教皇赦罪后,并重新找回王位(卡诺莎之辱)。这起奇异事件成为显示教皇绝对权力的一种象征,就是当时教皇的权势凌驾于万国国家权力之上,在天底下无人能敌教皇。 十字军东征 1095年,当时的欧洲因占领土地而持续的战争不堪重负。新教皇乌尔巴诺二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为结束在欧洲持续的内乱,并为基督教的名义而开战。他提出要夺回落入在伊斯兰手中的基督教的象征耶路撒冷,欧洲人都对此表示赞成。贵族和农民们为了战争立刻聚集了起来,这就是十字军东征的开端。 1096年春天,以农民组成的约有5万名的军兵(农民十字军)开始向通往耶路撒冷的关口君士坦丁堡行军。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发生了悲剧,出征不久,他们中有不少的反犹太主义者,数千名的犹太人被十字军屠杀。这只不过是开始。没有太大的准备而远征的十字军开始缺少粮食和军需品,到处大肆掳掠。十字军变成了恐怖和憎恶的对象,一些军队被愤怒的村民杀害。剩下的军队虽到达君士坦丁堡,却立即被土耳其军队屠杀。最初的十字军遭惨败,教皇随即否认此事与十字军有关联。 3年后的1099年7月,由第二次骑士团组成的十字军终于攻陷耶路撒冷城,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在城中大规模地抢劫和屠杀,残酷的场面可谓是触目惊心。关于城中穆斯林和犹太人被屠杀的数量,历史记载并不详细,据穆斯林的记载大概有7-10万人。 十字军头目写给教皇的信中说:“他骑马走过尸体狼藉的地方,血染马腿到膝。街上到处可见成堆的头、手和脚,尸体腐臭持续数月。” 1202年,耶路撒冷再次被穆斯林所控制。教宗英诺森三世试图重新找回在穆斯林统治之下的耶路撒冷,并再次发动了十字军运动,但长达百年持续的战争中欧洲人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少数的骑士团响应。 十字军不仅给基督教史留下了一块不可抹去的令人羞耻的“伤痕”,还留下了对基督教的憎恶和仇视,同时,也不可否认对欧洲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欧洲人初次因十字军融合了起来,显示了欧洲人的真面目。以此为契机,欧洲最终成了世界的主要权力。掳掠了阿拉伯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拜占庭帝国的经济财富,确立了贸易的新系统。故此,罗马天主教积累了很多财富。高耸的铁塔,如同雄鹰展翅翱翔一样的意大利的锡耶纳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法国巴黎的诺特丹大教堂、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教堂等庄严雄伟的大教堂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宗教裁判 “异端”——这是一个令人联想起恶魔形象的可怕的词汇。令人惋惜的是,当时强力反对罗马天主教,并选择节俭贫穷生活的人被打上了异端的烙印,教宗英诺森三世决定铲除异端。教皇委员会所属的军队立即出动寻找异端,一经发现,就立即处决。这一运动起源于法国,最终是法国人对法国人,基督徒对基督徒的抗争,是同族之间的血战。 被定为异端的人只有在放弃自己的信念和死亡之间选择其一。这无异于一把双刃剑。1231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为了更加确实地铲除异端的根,想出了一个新法子。那就是声名狼藉的、对人类以及罗马天主教留不可磨灭污点的“宗教裁判所”。而且,那是基督徒们遭遇的最可怕、最残忍的恐怖空间。 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 西班牙曾一度在西欧是最宽容的国家。据说,当时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共同生活,彼此间即使结婚了也不介意对方的宗教。况且,西班牙是伊斯兰共同体存在的唯一一个西欧国家。 但是,情况发生了巨变,女王伊莎贝拉想要创建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为此她选择了基督教。 居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被迫改信天主教,不然只能离开西班牙。结果,许多犹太人选择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长的古国西班牙,开始了遥远的航程。反之,留在西班牙改宗为天主教的犹太人也不少。 不幸,宗教裁判开始后,最先蒙难丧生的就是他们。犹太人离开西班牙不到十年,穆斯林也被迫做出艰难抉择,不是改信天主教就是流亡国外,在此过程中,许多穆斯林被提到宗教裁判。就这样开始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是最残忍又可怕的酷刑,处决方法臭名昭著,经200年以上的时间里,在宗教裁判执行的死刑大约有32000件。结果,西班牙在16世纪初终于确立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Continue Reading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还有新教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具有“再出生”,“新生”之意。在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的许多学者和艺术家们以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哲学、艺术、科学为理想,使这些复兴,并创造新文化,意大利就是其运动的中心。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米开朗基罗足足花了4年的时间绘制的西斯廷纳教堂天顶画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留给后代的伟大的杰作。 欧洲文艺复兴和西班牙伊斯兰 直到公元1000年,当时的西欧虽有两个出色的文化——伊斯兰和拜占庭,但始终未能摆脱原始社会。但西班牙却不同,在受伊斯兰统治期间,西班牙繁荣昌盛。被称为“摩尔人”的伊斯兰人把古代希腊文化保存得较好,如数学、天文学、植物学、历史、哲学等。到伊斯兰中心地西班牙旅游的周边欧洲国家的修道士和基督徒们重新发现了时尚的古代希腊文化,便把它传播到整个欧洲。通过伊斯兰学者重新发现它的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就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欧洲人的焦点转向周边世界的外在观察提供了基础,对当时兴起的科学赋予了许多意义。特别是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医学复兴 在列奥纳多 ·达芬奇和安德烈·维萨里等科学家的努力下,长期以来受宗教影响而被禁止的解剖学得以长足发展 。随着解刨学的发展,外科也认定为科学,最早结合化学和医学的帕拉塞尔苏斯的努力为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 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确信地球是固定的,太阳绕着固定的地球转动。在安东尼·列文虎克最初发现显微镜之前,谁都不知道细菌世界。在威廉·哈维测量心脏搏动和计算血量之前,没有人知道血液在我们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当时在基督教价值的名义下,天主教会和国家为了抑制科学发展,经常一起合作。像伽利略·伽利雷这样的著名的科学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科学价值,因为他们受到了酷刑和死亡的威胁。15世纪中叶,在德国一个小镇上出现了一项改变历史的创新技术。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近代活字印刷术,印刷并推广了许多书籍,最初印刷的书籍中还有《圣经》。总的来说,这起到了新教教徒们促进宗教改革的作用。 两个革命—技术革命和宗教改革如何卷入到这段历史中? 1526年,英国的威廉·廷代尔首次将新约圣经翻译成简洁的英文版。人们这才轻易地读起圣经。但是,这种文明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当时,圣经只有拉丁语,读圣经是受过特殊教育的神职人员的特权。直到《圣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人们才开始容易地读起《圣经》,这意味着垄断知识的罗马教会已终结。这给罗马教会造成了威胁。最终,翻译英语《新约圣经》的廷代尔判“异端”的罪名,最后被处以绞刑,他的尸体被焚烧于火刑柱上。即便如此,已经刮起了变化的风潮。所谓的宗教改革者们开始对抗天主教会的矛盾。这即是对天主教会的直接威胁。 宗教改革以前的情况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蔓延物质主义,对教会财政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贵族和富人占据高位。一个人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职位。例如,身为圣职者,同时可以担任银行员。因此,即使疏忽教会职责,也会得到原谅。作为圣职人员不负责任,不尽守职责。当时,德国美因茨的大主教积极奖励贩卖赎罪符,以支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费用。赎罪劵是一种用钱买下救赎的行为。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在德国,有一个人用德语翻译了《圣经》。他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517年10月31日,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写了一篇《九十五条论纲》,指责天主教会的弊端,并将反对赎罪券的辩论提纲张贴在维滕贝格大学附属教会大门上。 这一行事成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并组建了被称为新教徒的激进的新分支。路德仔细观察天主教会,越观察越发现太多的腐败、矛盾和错误。路德从1514年开始出版了一系列严厉批评天主教会的书籍,最终称教皇为“敌基督”。 这也不足为奇。路德被开除教籍。但是改革运动已经开始兴起,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到1530年,新教的宗教改革席卷了整个西欧。一夜之间,数十万人断绝了与罗马天主教的渊源,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此后,像加尔文这样的改革派继承了路德的改革。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路德的宗教改革? 路德的思想恰好于当时的时代氛围非常吻合。罗马天主教似乎对许多普通的基督徒漠不关心,对普通的基督徒来说,罗马天主教似乎是一个腐败的权力集团。并且,当时是近代社会形成的时期,也是历史上空前的西方文明形成的时期。古登堡创新印刷术的普及促进了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积累了新知识,开始怀疑他们曾经信任又重视的传统宗教思想。16世纪初,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当普通人认为自己的力量微弱时,提倡只有通过信仰和圣经才能得到拯救的路德主张成了他们生活的生力军。而且,这种思想布下了西方世界最强烈的理念之一“个人主义”。 当新教的宗教改革对抗天主教会的权力时,新兴国家的统治者也开始与新的宗教改革者结盟,对抗天主教的权威。可以说,罗马天主教和国家之间展开的特殊纷争是从英格兰的亨利国王时期开始的。 英国国教“圣公会”的诞生秘闻 亨利八世VS教皇克雷芒七世 亨利八世与阿拉贡人凯瑟琳结婚,两人育有一女。亨利非常渴望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于是他与怀上自己孩子的另一个女人安妮·博林秘密结婚。为了不让即将出生的孩子成为私生子,合法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他只能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离婚。这是违反天主教会法律的行为。亨利恳切地向教皇呼吁离婚, 但是教皇拒绝了他的请求,也不承认他和安妮·博林的秘密婚姻。亨利八世也并没有退缩。 国王罢免了教皇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亲自任命了大主教。被亨利任命的新大主教立即宣布亨利的第一次婚姻无效,并承认与安妮·博林的婚姻。随即,教皇克雷芒七世将亨利驱逐出教。作为报复,他宣布与罗马天主教彻底决裂,并将英国所有教会置于自己的权限之下。 这就是英国国教”圣公会”的开始。